李佳,女,中共党员,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3届毕业生。本科期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、校级综合一等奖学金3次,获评“三好学生”“湖北省高校广播工作优秀个人”等称号,主导开发“校园智能导览系统”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银奖。2023年以初试总分398分、专业排名第2的成绩考入新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,攻读计算机技术硕士学位,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。
立志科研,深耕人工智能
李佳自幼热爱编程,大一即加入学院AI实验室,参与研发‘基于深度学习的校园垃圾分类系统’项目。她带领团队历经三月,反复调试模型参数,成功将图像识别准确率从78%提升至92%,该项目荣获校级科技竞赛一等奖。
“代码是解决问题的工具,更是创造价值的桥梁。”秉持此理念,她主动担纲‘编程公益课堂’主讲,惠及300余名低年级学生,传授Python基础与算法思维,所著《人工智能入门实战手册》亦被学院选为辅助教材。
学术与实践并重
本科期间,李佳始终践行“双线并进”的成长模式:
在学术研究领域深耕细作,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《基于迁移学习的医学影像分类模型优化》的论文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动态权重调整策略,通过迁移学习技术显著提升了医学影像分类模型的效率,具体表现为模型性能提升了15%。
实践突破:带领团队在“华为杯”中国大学生人工智能竞赛中大放异彩,凭借“多模态情感分析系统”荣获全国三等奖。
社会服务:担任院学生会技术部部长期间,精心策划并实施了“AI赋能乡村振兴”实践活动,亲自带队前往湖北红安县,成功开发出“农产品智能溯源平台”,惠及当地5个乡镇合作社。
毕业设计《基于联邦学习的隐私保护推荐系统》获评校级优秀论文,相关代码开源后获GitHub 200+星标,被3所高校实验室引用。
考研征途:从焦虑到蜕变
(一)科学规划,锚定目标
时间管理:制定“3+2+1”复习法:每日3小时专业课、2小时数学、1小时英语,每周日进行全真模拟考;
数据支撑:整理近10年408统考真题,归纳出7类高频考点,针对性突破数据结构与算法薄弱环节;
心态调整:建立“考研日志”,记录每日进度与情绪变化,通过“番茄工作法”将日均有效学习时长稳定在9小时。
(二)攻坚克难,逆风翻盘
专业课突围:针对新疆大学自命题特点,精读《机器学习》(周志华)与《统计学习方法》,手推300+公式,构建知识图谱;
数学逆袭:初期模拟考仅得90分(满分150),运用“错题溯源法”精心整理647道错题,最终考研数学斩获122分佳绩;
复试亮点:设计“基于LSTM的股票预测模型”作为复试作品,现场演示时结合新疆特色农业数据提出优化方案,获导师组高度评价。
考研经验自述
(一)择校:理性分析,量体裁衣
首选与本科研究方向相契合的院校,如新疆大学,其在机器学习领域颇具特色;
关注报录比与复试线波动,避免“扎堆报考”,通过“研招网+院校官网+学长直联”三重渠道验证信息。
(二)笔试:真题为纲,体系制胜
1.408统考:以《王道考研系列》为核心,完成3轮复习:首轮建立框架,二轮专题突破,三轮限时模考;
2.数学二:紧跟张宇基础班与武忠祥强化班步伐,刷完《660题》及《李林6套卷》,对错题反复研磨,直至达到“零盲点”境界;
3.英语一:坚持“真题精读+外刊泛读”策略,精心编纂《高频词汇手册》(收录核心词汇1800个),阅读正确率由60%跃升至85%。
(三)复试:突出优势,精准表达
项目展示:选择1—2个深度参与的项目,用STAR法则(情境-任务-行动-结果)结构化阐述;
科研潜力:深入研读意向导师近三年论文精髓,复试之际巧妙提出‘联邦学习与边缘计算融合’的创新构想;
模拟实战演练:携手队友进行十轮线上模拟面试,细致录制视频,复盘语言流畅度与肢体语言协调性。
(四)心态:拒绝内耗,聚焦当下
设立‘心灵静谧时光’:每日黄昏时分,奔跑五公里,让压力随风而去;
构建‘复习进度透视镜’:借助甘特图,清晰追踪各科复习步伐,有效缓解无谓焦虑;
谨记“按部就班即伟大”:与其担忧结果,不如专注每日任务清单。
从湖师大的实验室到新疆大学的科研团队,李佳用代码书写青春,以笃行定义成长。她始终坚信:“在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中,唯有脚踏实地者,方能触摸未来的轮廓。”